近日,江阴首个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项目通过环保验收,标志着我市在破解企业“小量高浓废水”治理难题上取得重要突破。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全市分散式工业污水集约化处理的空白,更以数字化智慧平台串联起“产污—运输—处理—回用”全链条,为探索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范式。
铸造、电子等行业废水排放量小,企业自建深度处理设施却要投入数百万元,一大一小的对比,让企业犹豫,更让环境堪忧。面对发展痛点,江阴创新打造“政府引导+集约建设+共享治污”的处理模式,“企业只需完成预处理,即可通过智慧平台申请密闭转运服务,处理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60%以上。”江阴市奕水盈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周昊介绍。据悉,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项目日均处理能力达93.5吨,专门服务日产高浓尾水在5吨以下的企业。智慧平台上实时跳动着接管企业的废水转运申请、车辆轨迹和处置数据,环保部门可随时调取历史记录。“就像给污水装上了‘身份证’。”周昊演示道,从企业扫码申报到电子联单生成,从GPS定位运输到处理结果反馈,全过程数据上链存证,杜绝了非法倾倒风险。
该项目运行以来,已累计处理园区外工业废水142.68吨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该项目的中水回用率达到100%,结合园区内的废水处理项目,每天可产生600吨中水。“这些经过处理的中水,硬度比自来水还要低,全部回流至园区内的企业,用于清洗、降尘等方面,在园区内部形成了高效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。”周昊说。
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,“中国制造业第一县”江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发展答卷:近五年来,江阴创成国家级绿色标杆企业13家、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,高新区成为江阴首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,秦望山绿色循环产业园通过国家级验收。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——4个印染集聚区全面开工建设,全市关停33家印染企业、110家签订入园协议;钢铁行业实现4家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全覆盖,兴澄特钢建成全球特钢行业首座“灯塔工厂”;化工企业数量较“十三五”末减少56%,临港化工园区限值限量管理通过省级认定。此外,全国首个碳中和水上服务区落户长江江阴段,远景能源成为全球首批实现运营碳中和的绿色科技企业,展现了制造业强县的绿色转型新路径。
保护生态不是放弃发展,而是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。随着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深入推进,江阴已形成从废水处理、固废利用到降碳减排的立体化治理体系。以环境治理的“小切口”撬动产业转型的“大变革”,江阴将继续以“无废城市”建设为抓手,让更多企业从环保成本负担者转变为价值共创者,在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。